PPI同比下滑1.2%,基建投资放缓是降幅扩大的主因。
盛松成表示,总体看,当前我国金融运行基本平稳,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信贷结构继续改善,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预计未来货币供应量仍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M2增速将达到13%的预期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当月M2增速尽管有所回落,但仍在正常范围内。8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1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8个和4.8个百分点。央行统计还显示,8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7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1个和0.8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报告显示,8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025亿元,同比少增103亿元。在货币供应方面,8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9.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7个和1.9个百分点。
在社会融资方面,初步统计,8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9574亿元,比上月多683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6267亿元通过减少工资和内部贬值等手段刺激出口的做法会适得其反,扩大全球贸易应依靠在国内需求推动下的经济强劲增长。但不少业内人士都坦言,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发改委拥有巨大审批权,而很多审批项目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或行政标准,在审批过程中具体负责人的意见就可以直接影响千万元乃至上亿元投资。
很多人认为,此时中纪委对刘铁男的调查已经启动。事实上,早在当年5月,部分国家发改委退休高官就已联合签名对刘铁男涉嫌贪腐的举报信,这封信直抵中纪委。权钱交易利令智昏,成为阶下囚的刘铁男昨日在庭审中这样形容自己。因为我的过错把孩子也毁了,让他走上歧途。
起诉书显示,刘铁男经手的多为大项目当这些行业或企业遇到经济周期性调整出现产能过剩需要整顿时,不少地方政府宁愿让这些企业维持着,也不愿让这些企业死掉。
这也意味着目前是该对一些产业政策认真反思的时候了。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地方间的激烈竞争。这就容易造成一些企业为了优惠而投资,企业上项目不是从市场的前景角度来考虑,而是为了圈地。其次,全面改革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标准及考核体系,减弱地方政府对项目引进的短期性、盲目性及非科学性。
第三,在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要减少政府行政性的干预,要用市场经济方式来进行。否则,旧有产能过剩问题刚化解,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又会出现。而且对重化工业来说,比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在某些市县范围内往往都是重点骨干企业、利税大户。比如一些产能过剩突出的行业都曾经是受过鼓励的行业。
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再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解决。市场经济永远是一种产品过剩的经济。
因此,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再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当前国内一些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有可能是政府错误的产业政策所导致的结果。
这是当前国内产能过剩最为重要的根源之一。首先,政府除了对一些影响民生的行业及弱势产业(比如农业)直接资助政策之外,对于其他行业及产业,政府只能有产业指引。而反思这些产业政策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上来,而不是政府对一些产业及行业采取过度鼓励、干预和参与的政策。这就使一些地方引进项目的短期效应十分明显,项目规模大的企业越来越多,从而使项目重复上马、重复投资越来越严重。实际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产能过剩是一种常态。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而是计划经济干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
国内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出台之后,不仅出现了政策落实进展不一,一些地方也出现越要化解过剩产能,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是严重的情形。只有产能过剩,才能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市场才能把价廉物美的产品留下来,把不适应市场的产品淘汰掉。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相互争抢,低地价、低环境标准,造成企业过度进入,过度投资。所谓的产业指引,就是通过专业性的研究,告诉企业及市场某些产业或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让企业自行来判断应该进入或不进入哪些产业或行业,而不是政府替代企业来作出这种投资决策
这是当前国内产能过剩最为重要的根源之一。而反思这些产业政策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上来,而不是政府对一些产业及行业采取过度鼓励、干预和参与的政策。
因此,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再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解决。只有产能过剩,才能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市场才能把价廉物美的产品留下来,把不适应市场的产品淘汰掉。国内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出台之后,不仅出现了政策落实进展不一,一些地方也出现越要化解过剩产能,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是严重的情形。当这些行业或企业遇到经济周期性调整出现产能过剩需要整顿时,不少地方政府宁愿让这些企业维持着,也不愿让这些企业死掉。
首先,政府除了对一些影响民生的行业及弱势产业(比如农业)直接资助政策之外,对于其他行业及产业,政府只能有产业指引。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相互争抢,低地价、低环境标准,造成企业过度进入,过度投资。
实际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产能过剩是一种常态。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再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解决。
否则,旧有产能过剩问题刚化解,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又会出现。所谓的产业指引,就是通过专业性的研究,告诉企业及市场某些产业或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让企业自行来判断应该进入或不进入哪些产业或行业,而不是政府替代企业来作出这种投资决策。
这也意味着目前是该对一些产业政策认真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当前国内一些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有可能是政府错误的产业政策所导致的结果。其次,全面改革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标准及考核体系,减弱地方政府对项目引进的短期性、盲目性及非科学性。比如一些产能过剩突出的行业都曾经是受过鼓励的行业。
市场经济永远是一种产品过剩的经济。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地方间的激烈竞争。
这就容易造成一些企业为了优惠而投资,企业上项目不是从市场的前景角度来考虑,而是为了圈地。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而是计划经济干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
第三,在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要减少政府行政性的干预,要用市场经济方式来进行。而且对重化工业来说,比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在某些市县范围内往往都是重点骨干企业、利税大户。